水产学一级学科
发布时间:2014-05-19 浏览次数:  文章作者:

2013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2012年获得福建省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

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

本学科研究方向

水产养殖学、水产生物遗传与育种学、水产生物医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渔业资源学。

本学科特色

1、以台湾海峡西部水域特色种类为主要研究对象

大黄鱼、鳗鲡、坛紫菜、鲍等种类是台湾海峡西部水域的特色和优势种类,其产量占全国同种类产量的60-80%以上。大黄鱼和鳗鲡也是国家八大优势出口水产品之一。本学科以这几种海西特色种类为主要研究对象,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2、注重产、学、研合作

在上述海西特色种类系列研究中,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攻关、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优势

本学科相关学科方向较齐全;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其中教授21人、博导6人),博士59人(占83.6%),拥有3个省级创新团队。拥有鳗鲡现代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农业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学科平台。近5年来,主持国家973前期等国家级项目32项;项目总经费达7000多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共10项;发表论文480多篇,其中SCI收录130多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项。2008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本学科排名第五。

水产养殖学研究方向 本学科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7人。拥有农业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坛紫菜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基地)等学科平台。以坛紫菜、大黄鱼、鳗鲡、鲍、西施舌等多种海峡西岸特色种类为研究对象,在繁殖生物学、养殖生物学、良种培育、健康养殖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推广应用。主持及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和省级科技重大、重点项目20多项。形成了坛紫菜完整系统的种质库建设体系,建立了国内保存坛紫菜种质齐全的资源库;培育的坛紫菜新品种“闽丰一号” 在福建和广东沿海累计示范推广10万余亩,为海峡西岸高产优质良种的辐射、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第二完成单位)培育的大黄鱼“闽优一号”已推广3000余万尾,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成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开发出基于生态系统的鲍健康养殖技术、西施舌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室内循环水鳗鱼高密度苗种培育技术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鳗鲡高效低耗循环水养殖技术、生物膜原位水处理池塘鳗鱼养殖技术、坛紫菜冷藏网换帘栽培技术、鲍复合生态系统育苗技术和等多项健康养殖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大黄鱼、杂色鲍、拟穴青蟹、对虾等海西主要养殖种类的性腺发育与分化、贝类幼虫变态、以及环境因子对养殖对象的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为水产经济动物的育苗与养殖奠定了良好基础。发表专著1部,发表SCI收录论文11篇。大黄鱼健康养殖技术、鳗鲡高效低耗循环水养殖技术、坛紫菜新品种推广应用以及冷藏网换帘栽培技术、鲍复合生态系统育苗和健康养殖技术等处于国内领先。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水产生物遗传与育种学研究方向 本学科在国内水产生物功能基因的研究和开发以及育种研究力量雄厚,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12人,拥有2名兼职博导,分别领衔2个省级创新团队。5年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40多项,研究经费充足。以坛紫菜、大黄鱼、鲍等海峡西岸特色种类为研究对象,在生殖和抗病()调控机制、基因资源的开发、良种选育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推广应用。大黄鱼遗传育种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大黄鱼全雌育种的理论、技术与生产体系,选育出大黄鱼新品种闽优1,经农业部审定为优良新品种;率先构建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大黄鱼遗传图谱,以及大黄鱼全基因组序列框架图;克隆研究了数十个抗病免疫、抗逆、品质等相关功能基因。2011年获农业部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构建了坛紫菜的第一张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传统选择育种相结合,先后培育出6个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坛紫菜优良品系,培育出坛紫菜“闽丰一号”,被农业部认定为优良新品种,坛紫菜良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开发出鲍“极体个数法鉴定多倍体率”技术,鲍多倍体育种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大黄鱼、鲍、拟穴青蟹等生殖和免疫等重要生理过程的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应用均一化文库构建和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得了几十万条的EST序列和数百条microRNA,建立了EST数据库平台;鉴定了上百条与生殖、抗病(逆)等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初步揭示了其作用机理;利用SSR筛选大黄鱼抗病新品系取得了重要成果;开展了高通量实时定量PCR array的研究,以期用以筛选抗病()力强的亲本,为育种奠定基础。

初步阐明大黄鱼Toll免疫信号传递网络;开展大黄鱼遗传改良和性别控制研究,培育出大黄鱼“闽优一号”,经农业部审定为优良新品种;建立了国内保存坛紫菜种质齐全的种质资源库;培育出坛紫菜“闽丰一号”,被农业部审定为优良新品种;鲍多倍体育种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海西重要经济种类的生殖、抗逆等重要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

水产生物医学研究方向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博士13人;拥有3名兼职博导,1个省级创新团队。拥有鳗鲡现代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病害防治研究中心、厦门市渔用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以鳗鲡、大黄鱼、对虾、杂色鲍等多种海峡西岸特色种类为研究对象,在主要病害防控的基础免疫学研究、病原库建设、病原快速检测和病害防控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2008年以来,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973前期专项计划、国家自然学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项(含子课题5项),项目经费达2000多万元。基础免疫学研究方面 开展大黄鱼、对虾等识别病原及抗病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通过454大规模EST测序获得了几万条Unigene,解析了几十条与抗病免疫密切相关的重要基因结构、免疫反应特征;初步绘制了大黄鱼Toll免疫信号的传递网络。成功从鳗鲡、大黄鱼、拟穴青蟹等海西重要水产经济动物中分离纯化出多个活性抗菌肽并进行了体外融合表达。应用基因组学、RNAi等技术研究了青蟹抗菌肽在抗感染免疫及精子和卵子成熟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快速检测技术及病原库建设方面 从鳗鲡、大黄鱼、对虾、杂色鲍等重要种类中分离出近百株致病菌并进行了生化与分子鉴定,构建了具有海西特色的水产病原库,为相关研究提供菌种保障;开发出鳗鲡和大黄鱼主要病原菌的快速检测试剂盒、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快速检测仪器和试剂盒,建立了高通量检测主要水产致病菌的免疫液相芯片技术,为疾病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病害防治技术方面 开发出用于鳗鲡和大黄鱼疾病防治的多种中西药联用配方及中药复方、复合免疫增强剂和肠道益生菌,这些研究成果已在养殖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望实行产业化。肠道益生菌在肠道的黏附性研究处于国内领先。

构建了具有海西特色的水产病原库;开发出鳗鲡和大黄鱼主要病原菌快速检测试剂盒、多种中西药联用配方及中药复方、复合免疫增强剂和肠道益生菌并中试应用。高通量检测主要水产致病菌的免疫液相芯片技术和鳗鱼药残控制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向 本学科在国内水产生物功能基因的研究和开发以及育种研究力量雄厚,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12人,拥有2名兼职博导,分别领衔2个省级创新团队。5年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40多项,研究经费充足。以坛紫菜、大黄鱼、鲍等海峡西岸特色种类为研究对象,在生殖和抗病()调控机制、基因资源的开发、良种选育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推广应用。大黄鱼遗传育种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大黄鱼全雌育种的理论、技术与生产体系,选育出大黄鱼新品种闽优1,经农业部审定为优良新品种;率先构建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大黄鱼遗传图谱,以及大黄鱼全基因组序列框架图;克隆研究了数十个抗病免疫、抗逆、品质等相关功能基因。2011年获农业部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构建了坛紫菜的第一张分子遗传连锁图谱;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与传统选择育种相结合,先后培育出6个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坛紫菜优良品系,培育出坛紫菜“闽丰一号”,被农业部认定为优良新品种,坛紫菜良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开发出鲍“极体个数法鉴定多倍体率”技术,鲍多倍体育种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大黄鱼、鲍、拟穴青蟹等生殖和免疫等重要生理过程的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应用均一化文库构建和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得了几十万条的EST序列和数百条microRNA,建立了EST数据库平台;鉴定了上百条与生殖、抗病(逆)等性状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初步揭示了其作用机理;利用SSR筛选大黄鱼抗病新品系取得了重要成果;开展了高通量实时定量PCR array的研究,以期用以筛选抗病()力强的亲本,为育种奠定基础。

5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5

渔业资源学研究方向 本学科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博士11人。拥有“集美大学水域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 “集美大学海域使用论证中心”等平台。以台湾海峡重要经济渔业资源和濒危珍稀物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海洋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重要经济种类种群遗传学、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遗传学以及重要渔业水域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908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在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渔业生物学、福建近海及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可持续开发管理等方面,基本掌握了台湾海峡西部沿岸和重要港湾渔业资源状况及资源变动趋势,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在台湾海峡西岸渔业资源研究方面在国内有一定优势。在濒危物种文昌鱼、中国鲎、长毛明对虾等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方面,其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近亲繁殖、基因流、杂交、迁移、亲缘关系、有效种群大小以及进化显著单元的确定、遗传变异与分化等分子机制等方面研究居国内领先。开展青蟹属、鲍属种群遗传多样性与进化适应、种群动态的分子机理、生物群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的遗传机理等方面研究,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在福建主要河流及重点港湾的渔业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基本掌握了这些主要河流及重点港湾的主要超标污染物。开展了水域渔业资源容量及污染控制等研究,提出相应的渔业水域科学管理措施及生态环境建设策略等,取得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5年来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

地址:厦门市集美区印斗路43号 邮编:361021 Email:scxy@jmu.edu.cn
  Copyright ?  bt365官网哪个真的